關于“學案”的點滴思考
發(fā)布時間:2016-12-06
瀏覽次數:340
來源:鄭州市商貿管理學校
點贊數:0
關于“學案”的點滴思考
記得第一次真正接觸“學案”是在2007年,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峰會在鄭州召開,會上聆聽到了東廬中學的“講學稿”、杜郎口中學的“導學案”,當時眼前一亮,內心一顫,感覺這個東西非常精煉的概括了課堂的主要內容,知識的主要體系,便于學生抓住重點,提高學習的效能。而后,鄭州市的不少學校開始摸索實踐,“導學案”、“學習卷”等等,有贊同聲,有質疑聲,學校有堅持得很好的,有瀕臨放棄的,有真正得益于此提高教學質量的,有自己都說不清楚的。為什么會出現這些不同的現象、感受到不同的結果呢?
盡管自己現在的工作脫離了教學一線,但通過與朋友們的交流,以及兒子初中三年來的導學案,對此我還是有了一些了解,有了一些思考。
不管是“導學案”、“講學稿”、“學習卷”、“學案”等,對老師來說都是一個新鮮事物,都是需要他比常規(guī)的備課要付出更多的時間、更多的心血。而“學案”等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每一位教師,教師沒有內心真正的認同,就不可能變出高質量的“學案”,就不可能有學生高效的學習。所以積極引導,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是推動此工作的關鍵,遺憾的是,不少學校為了順應課程改革的潮流,急于跟風,忽視了此點,影響了后續(xù)的相關工作。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的認同感呢?如何幫助教師在享受到成就感時揚起投入此工作的激情呢?如何幫助老師更好的完成學案編制呢?
關于“學案”的定義,其實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,知識經驗,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。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,溝通學與教的橋梁,也是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,具有"導讀,導聽,導思,導做"的作用。關鍵點在于“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,知識經驗”,也就是要有準確的學情分析,可多年來的教學習慣、班級學生數偏多的現狀等等,使我們教師沒有更多的去關注、研究不同層次的學生,因而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習題選擇,都皆為人人一樣,不能更有效的去引導不同程度的學生掌握知識,高效學習。如何能夠更好地進行學情分析,如何依據學情更好的展開、調整課堂學習呢?
在我看到的“學案”等中,很多學校都涉及到了“自學”或者叫“預習”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,按照預期的想法,老師課前應對學生的自學進行檢查,也就是再次對學情進行分析,適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思路??墒牵胍蠋煂γ總€學生的這一塊進行檢查,時間沒有,認真的老師可能會在課前巡回教室,瀏覽一下學生的答案,反思自己的備課,也可以說是二次備課。可不少老師估計這也做不到,還是按照先前的思路完成本節(jié)課的教學,試問:預期的效果達到了嗎?或許說,只是學生進行了預習,幫助他更好地完成課堂聽講。但這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?時間從哪里來呢?
“學案”中,學習環(huán)節(jié)的設置、習題的選擇都是非常重要的,先前能夠觸動我的東廬中學的“講學稿”、杜郎口中學的“導學案”等,想必就是老師們個人精心準備研究、集體認真合作交流的高質量產品,而我們的老師如果沒有真正從思想上接受,就會出現應付的現象。況且教師日常工作又比較繁忙,所以一些學科老師就從網上下載、同頭課老師也沒有很好的交流研討,所以就出現了一些質量不太高的“學案”,還有不少是信手拈來的大量習題的堆砌,這樣的“學案”,不僅僅是不能幫助指導學生提高,還浪費了學生很多寶貴的時間。那么如何加快教師隊伍的培養(yǎng),如何調動每一位教師工作的積極性、提高每一位教師的專業(yè)水平,如何強化團隊的合作交流意識呢?
還有一點,我一直在思考關于語文、英語學科的“學案”。譬如語文教學,它是開放的、情感的、靈活的教學,它需要用心去讀、用心去悟??伞皩W案”中的環(huán)節(jié)、習題往往把這些肢解了、瑣碎了,好像變成了純知識的、機械的,不利于語文素養(yǎng)的培養(yǎng)、提升。當然這也許是我的不太恰當的想法。可如何結合學科特點,編寫出更有效的“學案”呢?
當然,還有一部分學科的“學案”中,所選問題不能很好的、很準確的突出教材的重難點的,對于問題的設計沒有很認真的思考的,只是為問而問的,還有學案容量過大等等……關于“學案”,自己有了不少的學習、思考,也有不少的困惑、迷惘,到底該如何準備“學案”、編寫“學案”,究竟什么樣的“學案”能幫助、指導學生高效的學習,提高學習能力,完成學習任務呢?
暑假中,認真研讀了《走向高效課堂》這本書,其中的第四章“從教案走向學案”,對“學案”進行了清晰、明確、具體的說明,使我受益匪淺。
書中談到,“從教案走向學案,意味著教師要調查學情、選擇內容、設計問題、確定目標、指導學法、編寫學案。要把教材中抽象的、靜態(tài)的、結論性的知識,開發(fā)成具體的、動態(tài)的、探究性的知識,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、困惑、理解走向自我、走向同伴、走向教師?!?/span>
一、調查學情,把握“起點”。
真正的學情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起點,學習起點標示著學生的發(fā)展區(qū)。因此,學情與學生成長息息相關,與課堂教學緊緊相連。教師只有調查學情、研究學情,教學才有針對性、實效性。那么如何調查學情呢?課前,調查學情定起點;課中,把握起點導學習;課后,反思學情促發(fā)展。
二、選擇內容,提供“學材”。
教師需要依據課程標準,通過整合教材,篩選最基本、最重要的學習材料,然后呈現教材,為學生獨學、展示、檢測創(chuàng)設情境,提供“學材”。
三、設計問題,開發(fā)“動力”。
其實在對學案的分析、課堂的觀察中,發(fā)現教師問題設計不盡如人意——過多的低效度的問題、缺深度的問題,以及缺少鋪墊、無從回答的問題。要求教師做到“知識問題化和問題層次化”。所謂“知識問題化”就是要在重點處設問、難點處設問、展示處設問、拓展處設問“。所謂“問題層次化”,就是要根據學生思維水平設計層次問題、根據內容難度設計層次問題、根據學習成果涉及層次問題、根據學習過程設計層次問題。
四、確定目標,豎立“航標”。
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出發(fā)點和歸宿,是學習的航標。我們確立的目標,一定要著眼于學生的“學會”、“會學”和“樂學”。
我們應以具體的、可操作的行為陳述學習目標,指明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身上所發(fā)生的行為變化。學習目標具有精確、具體、可操作、可檢測的特點。另外,在學習情境中隨著過程的展開,會出現自然生成的目標,這一目標,給預設目標添入了靈活、創(chuàng)新的成分,充實了目標的內容,提升了目標的水平。
五、指導學法,編織“漁網”。
高效課堂的構建,應該引導學生解決“學什么”和“怎么學”的問題?!皩W什么”(含有選擇的策略、方法)與“怎么學”其實指的就是“學法”。“學法”得當,學生就會學得輕松、學得快樂,學習效果事半功倍。因而學案必須設計學法指導,幫助學生掌握科學、高效的學習方法??梢栽趯W案中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知識、習得技能、解決問題的方法;可以在學案中有意識的滲透學法——滲透于學習內容中、滲透于學習過程的各環(huán)節(jié)中、滲透于設問解答中,通過不同形式的滲透,幫助學生學會學習;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心體會揣摩,通過自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。
六、編寫學案,精畫“藍圖”。
學案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、主動參與、合作探究。學案的編寫應該實現“三化”:即知識問題化,能力過程化,情感、態(tài)度、價值觀的培養(yǎng)潛移化。
學案設計應有基本的規(guī)范,要做到“三個基本統(tǒng)一”:統(tǒng)一基本設計要素,統(tǒng)一基本課時容量,統(tǒng)一基本格式設計。而不同的課型,如新授課、自學課、展示課、反饋課等,在遵循這三個基本統(tǒng)一的基礎上又要有各自的課型特點。
……
想必大家都和我一樣,在研讀了有關“學案”的這一章節(jié)后有了更多的思考,更大的收獲。相信在專家們的悉心指導下,在老師們的全心鉆研下,在備課組的同心努力下,各校的各學科的學案能發(fā)揮其更大的作用,能讓每一個課堂都真正成為讓人心動的、高效的課堂,能讓每一位教師幸福的教、高效的教,能讓每一位學生快樂的學、高效的學。這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人所追逐的美麗的夢想!
小思考,大實踐;夢想在召喚,我們快行動!